田家炳中学校园的那棵浓情丁香

编者按:

丁香花是保定田家炳中学的校花,是学校最美的文化符号。

在这个不一样的春天,宁静的校园里,那棵丁香本色不改、迎风绽放,优雅安静、满含深情,似在默默传递着希望的讯息,尽情彰显着生命的坚强,又像在礼赞可敬的逆行天使,祝福祖国天地皆安,山河无恙。

在高三师生即将返校复学之际,我们特别推出校长助理李华明同志的美文——《校园的那棵浓情丁香》,回放那丁香一树开的校园风景,共同感受田中花开满园的绚丽春色。

愿重回校园的田中师生能够更加懂得感恩和责任,秉持“宁可实而不华,不可华而不实”的田家炳精神,多一份沉静与思考,加倍珍惜与丁香为伴的宝贵校园时光,无惧风雨,努力前行,向着美好的未来重新启航!

校园的那棵浓情丁香

这个时节,校园的那棵丁香树,正花开满枝,花香袭人。

中国古典文学讲求含蓄蕴藉,这种文学风格已内化为中国文人的精神特质。他们特别敏感于自然现象的变化,对物候物象的捕捉异常的敏锐,一株细草,一枝花颤,一丝虫鸣,一抹飞鸿,往往寄托着某种愁怨情思。

丁香花未盛开时,犹如人的心形,花蕾密布枝头,含苞待放,恰似人的愁心,打满丝结,因而称为“丁香结”,丁香花也就成为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寄情花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煜《摊破浣溪沙》),“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冯延巳《醉花间》),“雨里含愁态,枝头缀玉英”(王十朋《丁香》),“像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丁香”成为中国文人难以释怀的愁结。

生动的校园,招展着这一棵花香四溢、沁人心脾的丁香树,自然不会和文人的愁怨联系起来。如果不是今年的疫情,此时甚或早些时候,已经是“丁香不言,下自成蹊”的景象了。教师们无论专业不专业,总喜欢绕着丁香树,东找一个角度,西摆一个造型,尽力拍出丁香花的美,拍出像丁香一样美丽的自己。

不止如此,这一棵丁香树在田中人的心里毕竟是有着厚重的情感的。

花开白而小,不似玉兰的雍容华贵,不像樱花的鲜艳烂漫。在经历了从冬到春的孕育后,才艰难而又坚毅地尽展自己看上去仍似怯弱不胜的娇美身姿。花虽小却厚密,小小的花蕊,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正所谓“丁香体虽弱,乱结枝犹垫”。树干黢黑而皴裂;干分两杈,却又有力的扭在一起。田中人平和,不张扬,却懂配合、知协作;田中几经沧桑变化,却始终不屈不挠顽强前行,这大概就是这棵丁香树与田中人的情感契合吧!

前几天,于去年退休的张彦英老师在微信群里发了一张图片。这幅图是张老师亲绘的:丁香花,洁白一树,树下一穿红衣女子,红白相衬,花面相映,理想与写实相融合,美不胜收。其实张老师是教历史的,从毕业分配到退休,从没离开过这所学校。这幅画应该是她对学校难以割舍的情感寄托吧,要不怎么会如此逼真生动,而又使人忍不住浮想联翩呢?

因为疫情,为这棵丁香拍照的人少了,但田中人时刻惦记着这棵丁香,更惦记着培育这棵丁香的校园。从2月1日各年级陆续开始线上教学以来,田中教师就像平常守护这棵丁香一样精心呵护着自己的学生。他们用平和的心态引导学生敬畏生命、珍惜亲情、热爱生活;他们以默默的奉献启迪学生走进知识的圣殿;他们平凡而生动,却恰似丁香散发的芬芳。

春来花满园,丁香一树开!

编者按:刘晓雯

文  字:李华明

制  作:张子洋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