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副校长马庄在高一新生入学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像一棵树一样成长像一棵树一样成长 -----在高一新生入学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马 庄 大家好,两个半月前,也是在这个地方,我给高三毕业生开会。开会的时候,我认真地观察坐在下面的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和脑海中三年前的印象进行对比。三年前他们第一次坐在这里的时候,也和你们现在一样,稚气未脱,充满好奇。三年后他们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大多数孩子在毕业之际,目光中充满的是成熟和自信,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充满了期待和憧憬;相比之下,也有一些孩子的神情却显得若有所失。这样的对比在我多年的工作经历中发生过许多次。 老师都期望每个孩子能在高中三年得到最好的发展,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和幸福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你们是第一天坐在这里的又一届高一新生,作为老师我很愿意就高中阶段的成长和大家谈一点儿自己的看法。 我们到了高中要干什么?当然是要学知识、考大学!这还用问吗?许多同学都会这样说。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知识能改变命运吗?能!有的同学很肯定地回答,不错,“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是我们从小到大求学过程中,老师、家长都不断重复,鼓励我们好好学习的一句至理名言,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见到很多知识改变命运的实例,比如在去年的中国大学杰出校友排行榜中,北京大学培养和造就的杰出政要、国内外院士、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和亿万富豪企业家校友人数最多,列中国大学杰出校友排行榜百强之首;清华大学列第2;中国人民大学第3;复旦大学第4;武汉大学第5;南京大学第6;浙江大学第7;吉林大学第8;中国科学院大学第9;南开大学第10。这些数据说明越是知识层次高的人群做出的成就越大,个人的发展也就越好。我们熟悉的著名企业家李彦宏、张朝阳、俞敏洪、刘强东等以及许多科学家、艺术家等都是出自名校,他们可以说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最好例证。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同在一个学校、一间教室读书的同学,毕业后发展的差异有的却有天壤之别。毕业几年后有的人成了公司高管,有的在送外卖,有的人成了著名企业家,有的下了岗。我无意贬低普通的劳动人民,只是要说明知识确实可以改变命运,但是具体到每个人并不是确定的,而且对命运的改变程度更是不同的。知识是改变命运的条件之一,并不是全部,要得到成功的发展,除了知识,还需要具备更全面的素养。 那么还需要哪些方面的素养呢?首先不可或缺的就是能力。知识和能力就像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两者相辅相成。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不能离开知识而独立存在,没有知识就谈不上能力;而仅仅有知识,没有能力,知识就成了死知识,发挥不了知识的作用。我们人脑储存的知识再多也比不上一台普通配置的电脑,而把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灵活地用好,用它来解决无限多样的问题,应付千变万化的世界,需要的就是能力。能力又包含很多方面,比如知识运用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探索创新能力、自我成长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在以后的发展中所需要的。所以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必须要不断通过研究知识的产生过程、练习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自己的能力。积累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作为一个高中生还要注重锻炼身体,一个强健的体魄是一生做好工作和幸福生活的基础,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一百年前清华大学有一个体育教师叫马约翰,在他工作的五十多年中培养和造就了清华师生热爱体育锻炼的风气,树立了良好的体育传统,许多成功的清华学子得益于在学校锻炼出的良好身体素质。体育可以增进身体健康,还可以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另外在注重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健康阳光的心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对人的发展同样重要。 以上这些主要是个人修为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大,个人和社会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复杂。如何看待和处理这种关系也是在高中阶段需要开始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有不少家长甚至老师片面地认为:孩子上高中只要好好学习,考上一个好大学就行了,将来上了大学、到了社会中自然就适应了,不必要耽误时间考虑这个问题。我认为这是一种很片面,甚至是很危险的观点。我们看到很多大学生、研究生、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由于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不能协调和他人、社会的关系而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做出极端的行为,这不能不说和在基础教育阶段不注重这方面的培养教育有关。平时大家开玩笑的时候常说“毁三观”这个词,但是能不能具体说出你的三观是什么?不能,因为你们现在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高中阶段,从十五、六岁到十八、九岁,正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如果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就有可能形成错误的“三观”。而且以后也不容易改过来,那样的话,不用别人毁,自己就先把自己毁了。 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涉及很多个方面,很难用几句话讲清楚。我只想说一点,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应该逐渐由“小我”向着“大我”进步。如果一个人,由一个备受呵护的孩子,逐渐发展到知道体贴父母,能关心周围的人,知道爱护环境,关心集体,直至成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的人。我想他的“三观”大体上应该不会错。而这些就是应该从小开始培养的。现在有的学校,甚至有的所谓名校,为了提高成绩,提高升学率,甚至直接喊出要培养学生的“狼性”,要有“嗜血”的冲动。难道社会需要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吗?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以后的会有怎样的三观。培养点“人性”不好吗? 虽然大家年龄还小,有些东西离我们还显得遥远。但是古人说:“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一个人只有志向高远又脚踏实地,才能有所成就。田鼠每天忙忙碌碌,一生也只是在完成“觅食、挖洞、育子”的循环,所以田鼠的世界世世代代永远是那个样子,而我们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大家走进校门的时候看到了门口有几棵高大的松树,那是二十多年前我和同事们亲手栽种的,当时它们只是很小的树苗,现在都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它们的成长过程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学习它们什么呢? 首先要学习它们的踏实、不浮躁。那一年学校刚改建操场时间不长,那块地下面埋了很多碎砖乱瓦甚至有石灰块,当时换了一些土才把树坑弄好,但是这些树一旦种下去就顽强地把根扎在土里,把枝干伸向蓝天,开始了自己的生命历程。我们每个人的环境、经历都是不同的,但没有人的成长环境是尽善尽美的,如果只是怨天尤人,那么只能浪费时间、错失良机。我们也要象它们那样踏踏实实,从实际出发做好自己的事情。 其次要学习它们的勤勉、不懈怠。从扎下根的第一天起,它们就没有停止过成长的脚步。白天有阳光的时候,它们贪婪的吸收着阳光、二氧化碳、水分和矿物质来进行光合作用,夜里没有阳光的时候也没有停止工作,依然在合成有机物,进行着新陈代谢。参天大树比幼小树苗增加百倍、千倍的体量就是这样一天天、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我们的成长同样也需要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 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它的顽强、不畏惧。它们在那里默默经历了二十多年春夏秋冬的轮回,自然界的风雨雷电、酷暑严寒时时刻刻在威胁着它们,虫灾病害时时在侵蚀着它们,但是它们坚忍、顽强地抵抗,和恶劣的环境斗争,任凭百般摧残依然屹立不倒。这不是正是我们需要培养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吗? 最重要的,我们还要学习它们的宽容、不自私。它那巨大的树冠可以为鸟儿提供栖息的场所,可以为人们遮挡酷热的骄阳;坚实的木材可以提供优质的建筑材料,吸收的二氧化碳帮助自然界完成了物质的循环,释放的氧气为所有生物提供了生命的保障,根系涵养的水源改善了土壤品质,它们在默默地维护着地球上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它们成长了自己,造福了他人,人人若能如此,世界必将更加美好! 一棵平凡的树,它的成长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是自然的奇迹,但一个人的成长才是创造的奇迹。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创造出自己生命的奇迹! |